趣说珍珠炮制

来源:南珠宫

古人研磨珍珠粉

南珠之乡北海,著名的珍珠文化旅游景点“南珠宫”展销大厅内,陈列着一尊形态古朴、泥迹斑斑的古石臼。它为何会陈列在“南珠宫”内,它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呢?据研究南珠文化的专家学者考证,这尊古石臼,是一件珍贵文物,它是明代白龙珍珠城中采珠太监公馆内的器物,其用途是专为宫廷研磨御用珍珠粉。这尊古石臼,引起了我对古代中医炮制药用珍珠的极大兴趣,便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,才知道古人炮制药用珍珠,方法多多。

珍珠,是一种质地坚硬的有机宝石,不溶于水,未经炮制的珍珠,药性难以散发出来,因此不能直接入药。古人炮制珍珠最常见的方法,是将珍珠研磨成珍珠粉,这是珍珠的药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必备步骤。

我国最早记载珍珠炮制方法的史料,是南北朝时期的《雷公炮炙论》,此书记载了如何将珍珠捣碎研成粉末的具体方法。古中医认为,珍珠粉研磨得越细越好,颗粒太粗的珍珠粉,不但不利于药效发挥,还会伤人脏腑。清代的《本草末真》一书中,便有关于珍珠粉研磨不细会伤人脏腑的记载:珍珠,质最坚硬,研如飞面方堪服食,否则伤人脏腑。”所谓的“研如飞面”,便是要研磨得像能够飞扬起来的面粉那样细。至于研磨不细的珍珠粉会“伤人脏腑”,按照今天的说法,便是容易凝结在肾脏等过滤器官内,产生结石。

古代中医研磨珍珠粉的方法,最常见的有石臼研磨法、水飞法、乳浸法、醋浸法、与豆腐同煮法和火煅法等数种。

石臼研磨法,是将药用珍珠放入石臼中捣碎,用一种孔眼极细的箩筛——绢筛筛出比面粉还细的珍珠粉。早在五代时,著名诗人兼医学家李珣就在他的《海药本草》一书中详细介绍过这种方法:于臼中捣细重筛,更研两万下,方可服食。”水飞法,又称水挥法,比石臼研磨法更进了一步,是将药用珍珠置于乳钵中,加入适量清水,研磨成糊状液体,然后加入更多的清水,快速搅动,让细粉悬浮,粗粉下沉,将悬浮有细粉的水倒入另一容器内,沉入乳钵中的粗粉则继续研磨。如此反复操作,直至粗粉全部研磨成细粉为止。研磨完毕,将悬浮有细粉的水静置室内,待细粉完全沉淀后,倒掉清水,取出细粉晾干即可。用水飞法研磨出的珍珠粉,比用石臼研磨出的更细。但此法有两大缺点,一是耗时费力,二是损耗会高达二至三成,大大提高了珍珠的药用成本。

乳浸法和醋浸法,是将药用珍珠放进人乳、牛羊乳抑或食醋中浸泡数日后捞起,洗净,烘干,再行研磨。与豆腐同煮法,是将药用珍珠装入一只小绢袋内,塞进豆腐块中煮一个时辰后捞起,洗净,在夜露中放置一至二次,烘干,然后研磨。这一方法,本草纲目》珍珠条目的“修治”法中亦有记载:以绢袋盛,入豆腐腹中,煮一炷香,云不伤珠也。”火煅法,是把药用珍珠放进一口小铁锅内,用一只瓷碗扣上,再把铁锅放在火上加热,珍珠经高温烘烤后,纷纷爆裂,待爆裂声停止,取出晾凉后研磨。

以上数种炮制珍珠粉的方法,哪一种最好呢?当代的中药学家们曾经做过科学实验,分别用以上数种方法来炮制珍珠,然后检测珍珠粉中有效成分的含量。结果表明,火煅法最不科学,经过高温爆炒后研磨成的珍珠粉,有效成分几乎丧失殆尽。乳浸法、醋浸法和与豆腐同煮法较为科学,用这三种方法炮制研磨出的珍珠粉,有效成分含量较高。这是因为,珍珠不溶于水,却能溶于酸性和碱性液体。新鲜的人乳、牛羊乳放置变酸后,会产生乳酸、醋酸、丁酸和柠檬酸,豆腐中含有盐囟、石膏等碱性物质。坚硬的珍珠放入食醋、人乳、牛羊乳中浸泡、与豆腐同煮后,和酸性、碱性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,变得酥软松脆,研磨起来更加容易,研磨出的珍珠粉比直接用石臼和水飞法研磨出的更细,更容易被人体吸收。在乳浸法、醋浸法和与豆腐同煮三种方法中,又数与豆腐同煮法最为科学,用这种方法炮制研磨出的珍珠粉,有效成分含量最高。由此可见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的炮制珍珠“以绢袋盛,入豆腐腹中,煮一炷香,云不伤珠也。”是很有科学道理的。

时光进入现代社会,今人炮制药用珍珠的工艺与古人相比,已经大为改观。南珠之乡北海的珍珠企业利用现代科技,不但能研磨出超细珍珠粉、纳米珍珠粉,还可生产出能够溶解于水的水解珍珠粉,使珍珠的有效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,增强了珍珠的疗效,减少了珍珠资源的浪费。(图为古人研磨珍珠粉)

 
桂ICP备06004260号-1